咨询专线:400-685-8581     加入收藏  
首 页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建机安全 专家视点 在线学习 政策法规 技能竞赛 教材资料 教学设备 下载中心 公益培训 在线问答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学习 >> 正文  
换个角度,人生的低谷,就是重大的转机

      发布时间:2020/5/30 15:11:38     浏览:690

观点

在人生的低谷,在我们觉得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精神的力量之外,我们还要认识到,走不出人生的低谷,是因为我们思考的懒惰,智慧的不足。换个角度,换种方法,重新思考,挫折其实就是转机之处。

 

西佛博士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很有个性,喜欢自己琢磨,也能折腾。

他是美国3M公司的员工,当时他的工作职责就是发明出新型的强力胶水,他尝试了很多比较奇怪的配比,发明出了一种全新的,也非常特别的胶水。这种胶水的最大特点,就是黏不住东西,比原来的胶水黏性更差。不出预料的,他的上级对他的这项伟大发明根本不感冒,他的发明也被闲置了。

不过西佛博士很执着,他总觉得,他自己的这些发明会很有用武之地,所以,他就在公司内部到处宣传,3M内部上上下下都知道这位”不靠谱“的西佛博士发明了一种黏不住东西的胶水。

几年之后,西佛博士的一位同事,弗莱博士,经常会用小纸条做书签,做一些标示,便于使用的时候查找,但是,这种小纸条多了以后,很容易掉出来,弗莱博士被这个小麻烦折腾的不轻快,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了西佛博士的这项发明,黏性不足反而解决了他的大问题,把纸片粘住足够了,而且如果黏性太强,反而没办法轻易的,不损坏书的情况下取下来。

是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便利贴“。

我们现在使用便利贴的地方非常多,记事、提醒、标记等等。

如果从通常意义上来说,西佛博士的这个发明是失败的,起码是不成功的。

我们经常用”成功“、”失败“、”有用“、”无用“这些词来评价一件事情或者是一个人。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低谷,也都会有很多无可奈何。《长安十二时辰》里张小敬他们的信条是,在没有想清楚该怎么办之前,”不退“。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非常需要这种精神的力量。

很多人说,要走出人生的低谷,就一个字”熬“,这话本身没太大问题。但是,”熬“,不是蒙眼狂奔,也不是呆在原地不动。而是要积极的想办法,做出改变,而这类的励志名言,很少去探讨,在这种时候,具体该怎么做,应该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

其实,转机或者说出路,很可能就在成功“、”失败“、”有用“、”无用“,这几个词本身上。就是我们在面对无可奈何,面对困境的时候,很容易忽略了这些词隐含的前提,隐含的预设条件。

像上边的例子里所说的,西佛博士的上级给他的任务是发明一种更有黏性的胶水,这就是当时条件下的成功,而更有粘性就是定义成功的标准,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佛博士的发明是失败的,是无用的。但是,从发明”便利贴“,解决我们的问题的角度来说,它又是”成功的“、”有用的“。

我参与过很多公司的商业模式设计和调整的一些工作,我发现,特别是一些科学家主导的企业,他们发明出了很多非常棒的东西,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把他们变成产品,变成盈利能力极强的产品。其实,原因就在于,科学家的思维和我们很多人不一样,当然,让科学家也都具备市场思维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且,他如果太关注市场,反而可能做不好科研,或者会限制他做好科研。

我们前些年进行的大部分都是应用科学的研究,而这几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也有更多的企业愿意资助科学家们做基础研究。因为如果科学家们,特别是基础科学家们,过度的关注他的研究是不是有用的时候,反而可能会急功近利,而且,同一赛道上有无数的竞争者,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在开始的时候,是很难发现他真正的价值的,也就是它在当时是无用的,《庄子》里很多地方,都在讲无用之大用,我们后边会分享一段与此相关的内容。

最近垃圾分类特别火,严格的垃圾分类也会很快全国铺开,之所以要进行严格的垃圾分类,一是降低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另外,垃圾也会更容易变废为宝。垃圾这个词本身就隐含了无用、多余的意思。其实,这些年,我们变废为宝的例子越来越多,比如很多工业企业都在使用的能源的回收大幅度的降低了能源的消耗,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垃圾、污染源已经变成了真正能够产生更大价值的利润部门,而不是成本部门。

说回来,思考突破困境的着眼点,可以放在限制条件上,也就是我上边所说的,这些词背后的前提条件、预设条件。换个角度,可能就会发现真正的机会在什么地方。

那有没有具体的方法呢?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经常用到的一个思考的工具箱,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启发,这个方法也被称为奥斯本检核表法,最早提出他的是:亚历克斯·奥斯本是美国创新技法和创新过程之父。1941年他出版了两本重要的著作,一本是《思考的方法》,另外一本就是《创造性想象力》,被称为世界第一本创新学专著,检核表法也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出的,我把这个简称为:创意九法:

(1)现有的东西(如发明、材料、方法等)有无其他用途?保持原状不变能否扩大用途?稍加改变,有无别的用途?

(2)能否从别处得到启发?能否借用别处的经验或发明?外界有无相似的想法,能否借鉴?过去有无类似的东西,有什么东西可供模仿?谁的东西可供模仿?现有的发明能否引入其他的创造性设想之中?

(3)现有的东西是否可以作某些改变?改变一下会怎么样?可否改变一下形状、颜色、音响、味道?是否可改变一下意义、型号、模具、运动形式?……改变之后,效果又将如何?

(4)放大、扩大。现有的东西能否扩大使用范围?能不能增加一些东西?能否添加部件,拉长时间,增加长度,提高强度,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价值,加快转速?……

(5)缩小、省略。缩小一些怎么样?现在的东西能否缩小体积,减轻重量,降低高度,压缩、变薄?……能否省略,能否进—步细分?……

(6)能否代用。可否由别的东西代替,由别人代替?用别的材料、零件代替,用别的方法、工艺代替,用别的能源代替?可否选取其他地点?

(7)从调换的角度思考问题。能否更换一下先后顺序?可否调换元件、部件?是否可用其他型号,可否改成另一种安排方式?原因与结果能否对换位置?能否变换一下日程?……更换一下,会怎么样?

(8)从相反方向思考问题,通过对比也能成为萌发想象的宝贵源泉,可以启发人的思路。倒过来会怎么样?上下是否可以倒过来?左右、前后是否可以对换位置?里外可否倒换?正反是否可以倒换?可否用否定代替肯定?……

(9)从综合的角度分析问题。组合起来怎么样?能否装配成一个系统?能否把目的进行组合?能否将各种想法进行综合?能否把各种部件进行组合?等等。

其实,我们可以问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些,根据我们所处的环境、条件,理论上是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当然,我们的目的是要找到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经济的,可以快速实现的方式和方法。

”我太难了“

可能是这几年,很多企业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前几年,很多人想尽各种办法,试图改变现状,但是,收效甚微。

这一段,我写了不少关于认知模式和思维方法的文章,很多朋友觉得很受启发。

昨天也有位朋友留言说,像我这样讲国学的基本没有,一般都是直接讲经典的文本和一些考据。

其实,这正是我想做的。我们很多人说,学习我们自己经典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启智慧,但是,如果智慧那么好开启,那我们这个社会的平均智慧水平早就突飞猛进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经典本身就是经世致用之学,就是要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影响,让我们可以用更智慧的方式生活和工作。而我们经典产生的年代与我们的时代有很大的脱节,就是我们经典的”应用场景“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们经典里涉及到的大量的社会经验、人生体验,让我们学习经典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社会经验中的很多部分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人生的体验、产生智慧的方式,却从来没变,这也是经典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依然散发出永恒的光辉的原因。我们的先贤大哲们思考的是人类的终极问题,这些问题,任何时代我们都逃避不了。

要想让经典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就要和我们当下的时代、工作、生活发生关系,与时俱进的解读经典,也就是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与时俱进,同样也要善于吸收其他优秀文化的成果。所以我的文章里也会应用很多西方文化的经典,包括一些最新科学研究的成果。

《庄子·人间世》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 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 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 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 瞒,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 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 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 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 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 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 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 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 亦远乎!”

…………..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简单的翻译一下:

木匠师傅,名石,人称匠石,带徒弟路过齐国的曲辕,看见土地庙前一棵神木,是栎树,很大。树冠横撑,能荫蔽几千牛。材身粗巨,腰围百尺。树梢高齐山顶。树身离地面八十尺才分杈。树大材丰,足够造船十艘。大栎树所在地成了旅游热点,拜神木的游客多如集市。匠石忙着赶路,无心细看神木大栎树。徒弟留连树下,绕树徘徊,看得心满意足,才跑去追师傅。他说:“徒弟提斧握锛跟随师傅,走过不少地方,从未见过这样好的树材。师傅不肯留步看看,只顾赶路,为什么呀?”

匠石说:“罢了罢了。那是坏木,不值一谈,做船容易沉,做棺很快朽,做家具会破裂,做门要溢脂液,做柱要招白蚁。不成材的坏木啊,毫无用处,所以长寿,活到现今。”

匠石回到住处。大栎树夜间来显梦,说:“你要我向什么看齐呀?向佳木看齐吗?山楂树啦梨树啦桔树啦柚树啦都是佳木,能结佳果,甜瓜之类不是木本,也结佳果。果熟了,遭剥夺,受侮辱,大枝折断小枝奄。能结佳果,大有用处,结果他们苦了一生,天年都未活满就短命了。不是世俗糟踏他们,是他们做了佳木自讨打。世界上的东西,因为有用处,所以自讨打,比比皆是哟。我这一生,从做小树起,努力做到毫无用处,多次犯险,差一点就丧命斧锛,死于你这一类木匠之手。现今我总算做到完完全全的无用了,连你都明白我的无用了,这对我说来就是大有用处了。如果你这一类木匠夸我有用,我能长得这样大吗?我晓得,你是人,是动物,我是树,是植物;你和我,非同类。但是我们都是造物主的作品,都是物呀。你有什么资格品评我,断定我不成材,是坏木?你,死期不远了的一个坏人,也能准确地品评我这一棵坏木吗?”

匠石醒来,对徒弟讲了梦。徒弟质问:“他说了要做到毫无用处,为什么又冒充神木呀?”

匠石急忙摆手,禁止徒弟再讲,似乎害怕大栎树听见了,悄声说:“绝密!别拿出去讲!他本来不愿意充当神木,不过是借房子躲雨罢了。他若听见你刚才的责备,会认为你不够朋友,在辱骂他。当初他若不投靠土地庙,充当神木,挂一个保境安民的虚职,恐怕早已被乡民砍做柴烧了。何况他保全自身的方法,据我看来,显然与众不同。蠢物以为有用就能保全,慧物以为无用就能保全,而他,身处有用无用之间,赖以保全,具独创性。你用道义去衡量他,太不沾边了啊。”

……………

山中的林木因为不是良木,反而能够保全,长成参天大树。可见无用之用,有时反而能成大用。

庄子惯用寓言、比喻讲述道理,表面上说的是林木之事,实则讲的是人生哲理,这也是我们所要寻求的人生智慧。

前天和窦洪涛老师吃饭,聊起来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重道轻术,很多人也觉得孔老夫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很对,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

关于道与术的问题,我前边也写过很多次。我们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工匠们,其实,都是以术求道,而不是以术求术,我一直很喜欢长江商学院的校训:取势、明道、优术。我们历史上确实重道轻术,导致了很多拥有术的人,设置了过多的障眼法,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一个是不重视,第二是没有健全的知识产权的保护机制,导致了很多人有很好的术,很好的技,却很难继续上升,继续提高,也就阻断了,或者说阻碍了科技的基本,因为很少真正的能够进入到科学的层面。

我们现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强,通过知识产权的授权也能逐步获得更多的收益,我想,用以术求道的精神,就是在研究术、提升术的同时,进行哲学化的思考,会让我们的科技进步来的更快。其实,这也是这几年,我们很多科技领域出现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就是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的这种以术求道的思想,简单的说,就是对技术的路径和突破,进行哲学化的思考。对于孔老夫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首先你要能成器,才可以去追求君子不器的境界,而路径就是以术求道,然后以道生术。

在人生的低谷,在我们觉得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精神的力量之外,我们还要认识到,走不出人生的低谷,是因为我们思考的懒惰,智慧的不足。换个角度,换种方法,重新思考,挫折其实就是转机之处。

 


友情链接:
首页 | 理事会组成 | 协会文化 | 建机安全 | 名师专家 | 在线学习 | 政策法规 | 技能竞赛 | 教材资料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公益活动
 

主办单位: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建设机械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             
Copyright (C) 2007-2008 中国建设机械职业教育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0984号-1
网站维护:北京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廊坊部)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61号,邮编:065000 咨询电话:400-685-8581